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是对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更是对主流媒体改革成效的集中检验和展示。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社多件作品在评论、新闻专栏、融合报道等多个项目获奖。
这是广大受众和评委专家对中央机关党报工作的肯定,更是人民日报社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文化思想,加强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
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心用情用力完成好首要政治任务、承担好最重要的政治责任。
人民日报坚持把报道好习和宣传阐释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不断提升重点专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内化为情感、内化为认同、内化为力量。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人民的选择——写在习同志全票当、主席之际》,深刻展现了习来自人民、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的人民情怀,深情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的衷心爱戴和坚决拥护。通讯精心挖掘梳理出30多个生动故事,回望习的成长经历和治国理政实践,以富有镜头感的文字鲜活记录新闻现场,把深邃的思想寓于鲜活故事,把深厚的情怀融入生动细节,思想性、故事性和可读性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启迪。
习文化思想为党报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人民日报在进一步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突出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不断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让重大时代议题更加深入人心。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评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领会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视野开阔、情理交融、文风鲜活,在习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的第一时间刊发,第一时间吃透、消化、吸收会议精神,第一时间阐释、解读、宣传习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做到权威性、及时性、可读性相统一。
重大主题报道的推陈出新、传统政论品牌的历久弥新,根本在于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只有不断加深对习重要讲话的深邃思想、丰富内涵、精辟论述的认识理解,才能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做好贯彻落实,从而更加有力地发挥出党中央机关报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人民日报持续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做文章,把改文风工作要求体现在选题策划、叙事角度、表达风格等多方面、诸环节,鼓励编辑记者深入践行“四力”要求,采写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
人民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关切群众期盼、反映人民心声,以真切情感、平实文风、鲜活故事赢得读者青睐。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歌声起太行》,是习在河北阜平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十周年之际,以“歌声”为红线,串起“初心之歌”“奋斗之歌”“信心之歌”“青春之歌”4个故事,生动书写河北阜平十年来的脱贫攻坚故事,突出了干部群众自信自强、奋斗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文风朴实、鲜活真实,通过讲故事促进读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是对以往重大典型采写的一次新拓展,是进一步讲好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故事的一次新实践。
生动的现场要靠脚步去丈量,鲜活的故事要在行走中讲述。只有不断增强“四力”,才能把思想故事化、具象化、情感化,用鲜活个体的微观故事折射伟大时代的生动实践,把道理讲充分太欣新材料科技、讲透彻,进而激发受众共鸣、触发共情。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以鲜活的故事、平实的文字,生动展现了灾难面前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战斗最前沿的责任担当。2023年7、8月间,华北等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在河北省涞水县九龙镇,山上8个村庄、5000多名村民与外界失去联系。两名基层干部在暴雨和泥石流中徒步12小时、40公里确认群众安危,手写数封信件向镇党委政府传递灾情信息。身处抗洪救灾一线的人民日报社记者张武军了解情况后,奔赴300公里前往灾区,重走满是落石的送信路,找到洪水中保留下来的3封信件,将基层党员干部的动人故事带到大众视野。这些奔赴与跋涉,成为人民日报记者践行“四力”要求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人民日报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充实报社外宣工作力量和平台力量,统筹用好各类传播渠道和资源,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全平台、多语种外宣产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效初显,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彰显。
今天的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精彩的讲述。党报要善于从深厚传统文化、人民丰富生活、文明交流互鉴中寻找素材,运用生动易懂、贴近受众的方式把故事讲好,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推出的外语产品《“一带一路”十周年: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获一等奖。作品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之际推出,以习2018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切入点,创造性地采用中西合璧的美学风格,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呈现“一带一路”上中国与各国合作共建的旗舰工程,视频画面既贯穿青花瓷、玉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元素,又凸显各国标志性的地标元素。10年共建历程如诗如画般展开,展示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超越西方“冲突性叙事”逻辑、主动构建“一带一路”传播话语体系的一次成功尝试。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太欣新材料科技。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不断打造全媒体外宣方阵和对外宣传“新名片”。
近年来,人民日报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端阅读趋势,推动新闻产品的全媒体展示、互动化传播、可视化呈现、分众化推介,进一步扩大了内容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地域覆盖面。
当前,科技对新闻采编全流程、各环节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正在重塑新闻产品的内容形态、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比如,荣获一等奖的新媒体专栏“学习小组”已创办10余年,专栏以新颖独特的选题视角和真挚感人的叙事方式,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累计刊发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报道逾4600篇,海内外各平台综合阅读量达55亿。“跟学调研”“的用典智慧”“两会问答·的牵挂”“‘物’见初心·的时代印记”等原创系列融媒报道阅读量均破亿。目前,“学习小组”各平台订阅用户已突破1000万,覆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和“Z世代”群体,成为主流舆论场上的一支新锐轻骑兵。
顺应数智化发展趋势,人民日报不断加强平台渠道建设和技术研发,持续提升优质内容原创能力,推动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主流舆论占领主战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推出工笔手绘长图《丝路行旅图,带你穿越千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精准洞察网络受众对东方美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描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风土人情与十年建设成果,产品融合了AR(增强现实)、3D建模、动画特效等技术,开发“AR丝路之旅”小程序,让用户与画中场景打卡合影,营造沉浸式体验。长图推出后,在人民日报自有渠道阅读量超1.1亿,并在全国70多座城市开启联动传播,线亿。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的工笔手绘长图《丝路行旅图,带你穿越千年》作品截图。
Copyright © 2002-2024 kaiyun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豫ICP备19015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