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是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涵盖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储能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降低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已逐步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光伏、风电等成熟领域持续稳健增长,而氢能、储能、智能驾驶等新兴赛道则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在梳理产业TOP10省份的同时,从产业图谱、增长潜力、创新活力、重点企业、融资情况五个方面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太欣新材料科技未来潜力。
全国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数量区域排行TOP10分别是江苏省(13886家企业)、广东省(8224家企业)、山东省(7398家企业)、浙江省(6167家企业)、河北省(5287家企业)、安徽省(4278家企业)、河南省(3534家企业)、山西省(2800家企业)、湖北省(2540家企业)、湖南省(2354家企业)。
全国新能源产业链共有1个省份评价为A,5个省份评价为B。全国产业链评价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江苏省(等级A、综合得分86分)、广东省(等级B、综合得分79分)、山东省(等级B、综合得分76分)。
上游主要涵盖关键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分为核电、光伏、风电和氢能四个领域:核电上游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光伏上游涉及硅料、硅片等原材料;风电上游包括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氢能上游则聚焦制氢环节。
中游侧重于技术集成与系统建设,例如核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风电整机制造以及氢能储运技术。
下游则以应用和服务为主,包括核电站运营、光伏发电系统应用、风电运维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应用。
产业链关键节点TOP5分别为光伏应用产品(16955家企业)、光伏组件(11441家企业)、玻璃纤维(7279家企业)、分选机(5249家企业)、环氧树脂(4701家企业)。
截至2025年,新能源产业共有79538家企业。近5年该产业企业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规模逐渐扩大,平均年度增速为1.2%,增速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
在2021年至2025年期间,新能源产业共新增8944家企业,2021年新增较多,新增企业4275家。
全国该产业链各环节中光伏应用产品近三年新增企业数量最多,共新增650家。此外发展活力较好的环节还有玻璃纤维、风电运维、光伏玻璃、碳纤维。
近半年,全国碳纤维、逆变器、玻璃纤维产业获投次数最多,占融资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2.86%、12.86%、8.57%。
近半年,全国光伏组件、晶硅电池和逆变器产业新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分别占全国近半年新增总数的11.0%、9.78%和8.99%。
近半年,全国光伏组件、逆变器、多晶硅产太欣新材料科技业人才需求量最大,在招岗位分别占岗位总数的13.83%、11.63%、11.33%。
全国新能源产业内企业拥有专利总数4854387件,其中发明专利3540058件,占比72.9%,发明专利授权1499429件,占比30.9%。
新能源产业内企业近5年一共新增专利申请2132985件。2021年-2024年平均每年新增专利529527件太欣新材料科技,其中2023年新增最多。
全国五大经济圈中,长三角新能源专利总数最多,共1469570件。五大经济圈共有3774634件专利,占全国77.8%。
全国新能源产业内各环节中,风力发电机环节专利总数最多太欣新材料科技,共1916845件。
新能源产业全部重点企业共有18139家。其中,上市企业有3008家,IPO预披露企业有426家,央企及其子公司有2941家,国有大型企业有76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有1057家等等。
新能源产业近5年来融资数量3928起,融资金额达11177.13亿元,融资企业共3207家。融资情况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2022年是近5年内融资情况最好的一年,融资数量高达1154起,融资企业有910家,融资金额达3082.11亿元。截至目前,2025年融资数量143起,融资企业136家,融资金融达782.42亿元。
近5年,全国新能源产业获得创投融资支持主要集中于战略投资,共有2838次,其次占比较高的三种类型分别是收购(360次)、A轮融资(337次)、定向增发(336次)。
Copyright © 2002-2024 kaiyun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豫ICP备19015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