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门票怎么预约?”“网购的东西不好怎么退货?”……帮父母解决各种手机应用难题,已成为年轻人的日常必修课。
有网友分享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与长辈的相处细节:“在爸妈眼里,我的高光时刻,就是帮他们处理好了各种手机问题”。
曾劝说我们少玩手机的父母,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手机不离手”。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来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场景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是真不会用。一些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往往以社交通讯、娱乐为主,比如刷短视频、视频通话,却不会用手机进行网上约车、预约挂号、生活缴费……
有的是真不敢用。屡屡爆出的网络诈骗等新闻,让部分老年人产生顾虑,对智能生活打怵,怕一个用不好,“出错了”“被骗了”。
有的太欣新材料科技是真不愿用。一些智能设备功能复杂,老人专用App少,部分适老化改造也徒有其表,关不上的弹窗、拒绝不了的推送、无处不在的广告……年轻人用着都觉得头大,难怪老年人吐槽“太麻烦了”。
数字化的“快捷”遇到老年人的“慢热”,生出种种“不适应”。消弭这种“不适应”,需要一场“适老化”的双向奔赴。
多点耐心和包容消弭数字鸿沟。“笨办法”最管用,一个简单的操作,教四五遍不会,就多几次循环,少些不耐烦。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那就用点巧思。几年前有则新闻,令人印象深刻,外婆不会用微信,女孩用10个小时制作手绘本“微信使用说明书”,十分暖心。
技术上给老人们多点关怀。针对老年人吐槽的“麻烦”,多做减法,去掉App中套路繁多的广告植入、徒有其表的界面设置、无实际效果的操作步骤等;针对老人容易受骗等问题,多做加法,增加杂乱信息拦截功能等,让“适老化”真的“适老”。
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更细致些。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务大厅专设了老年人服务通道,医院为老年人特设了老年专号,电信企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上线了“一键呼入人工客服”功能,一些媒体设置“老人喜爱的内容”专栏等,这些适老措施应尽快在各地推广开,让更多老人在数字世界里更加从容、安心。
事实上,不少老年人在网上玩得风生水起。通过变装引发国风潮流的“时尚奶奶团”、分享日常搞笑生活的“我是田姥姥”、教做家常美食的“川味盐太婆”、直播间里教人识字的“拼音奶奶”……经过岁月沉淀,他们将快乐充实的日常生活,优雅、智慧、丰富的人生经验带进社交平台,愉悦自己的同时,给万千网友鼓舞和感动。
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老年人“触网”,但也要看到,随着老年人深度参与数字生活,互联网“适老化”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
老年人的数字困境需要被看到、被理解,白发、皱纹里的人生智慧,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放大镜、传播器被看到、被认可。(新华网记者 李洁琼)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家里的老人收到不明快递寄送的蟹卡,等尝试扫码领取螃蟹时,却发现背后是骗子的圈套。
近年来,这种利用数字技术设下的骗局层出不穷,随着老年人触网程度越深,针对他们的精准围猎套路也越来越多。
一是“情感牌”。有的主播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直播间里扮演孝子孝女形象,对老年人关怀备至,甚至演“苦情戏”,比如自己的身世如何可怜、父母如何辛苦。不少老年人被感动,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主播说啥都信”。
二是“焦虑牌”。一些骗子瞄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通过免费送小礼品、搞义诊、办讲座等方式,推销所谓“祖传秘方”“特效保健品”,诱骗老年人购买投资,随后卷款跑路。这类骗局并不新鲜,但依附于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渗入,老年人极易中招。
三是“技术牌”。有些不法分子钻了老年人对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的空子,利用头像太欣新材料科技、个性签名等,制作“高仿号”假冒公检法人员、亲朋好友,诱骗老年人点击不明链接、按要求操作等。有的老年人很难辨认真假,最终陷入骗局。
骗子的“三张牌”,要么定向迎合老年人的需求,要么精确瞄准老年人的知识盲点,可谓处心积虑、套路满满。应对这“三张牌”,帮老年人避开数字陷阱,要怀揣“三颗心”。
关心多一点。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圈子变小,子女忙于工作沟通少,因此沉迷于刷短视频看直播,在网上寻找归属感,对主播产生依赖感。作为子女,要在父母身上多花点时间,多倾听、多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全社会应引导老年人多与家人、朋友交流,避免孤独和失落感;不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情感需求,提供更多的关爱。
耐心多一点。针对父母防诈意识和技术知识的欠缺,子女要用耐下心来、细之又细的沟通和交流,反复给他们讲数字应用的知识、安全上网的知识、手机操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避开“坑”,更加安全地跟上时代、用好技术。全社会应多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反诈技能宣传,多一些适老化改造,让他们浏览新闻更轻松,线上购物更简单。
责任心多一点。帮老年人避开数字陷阱,既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也是这个社会应有的人道关怀。防范意识不可无,关爱关心不可少,但依法重拳打击更不能缺。同时,面对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相应的技术手段更新速度也要加快,坚持关口前移,把预防措施做在前面;要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畅通老年人的消费维权渠道。
“反诈网”织得密一些,网络诈骗施展空间就小一些,老年人的受骗风险就低一些。他们更舒心,我们更安心。(新华网记者 马若虎)
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节目应援打赏……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一些难得回趟家看望父母的网友惊叹,父母成了“网瘾老年”。
有网友吐槽,现在角色反过来了,以前父母总叮嘱自己“少玩手机,不要沉迷”,如今换作自己敦促父母“放下手机,早点睡觉”。还有网友为了父母健康将手机设成青少年模式,不料却引发家庭矛盾。
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
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
比如,不久前,被称为“中老年饭圈顶流”的网红主播“秀才”塌房,人们惊讶地太欣新材料科技发现,他的粉丝中老年人占比高达80%。他们把“秀才”看成“云陪伴”的亲人或朋友,在评论区倒苦水、话家常、疯狂表白,不仅将其视为精神寄托,还把情感投射转化为金钱打投。
老年人何以“网瘾”?“孤独”也许是重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对飞快变化地外部世界的不适应,让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太欣新材料科技,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
所以,对于“网瘾老年”问题,也需一分为二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到其背后真正的需求。
让亲情成为最好的“解药”。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
让优质网络内容成为一剂“良药”。网络内容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假新闻、毒鸡汤、养生伪科学等粗制滥造内容大行其道,侵蚀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应当从关爱老人角度出发,提供适老的、健康优质的内容,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健康触网,仍需社会、家庭、个体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真正关注、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走出成瘾的那张“网”。
Copyright © 2002-2024 kaiyun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豫ICP备19015673号